在臨床上,有一種較為少見的血管疾病,可能出現腹脹、腹痛、黃疸、肝大、少尿、下肢靜脈血栓甚至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等急、慢性癥狀。亞洲國家發病率約為5-7人/百萬人,發病原因多為肝靜脈和鄰近的下腔靜脈狹窄或閉塞引起的。該病沒有特異性臨床表現,嚴重時可危及生命。這種病叫做布加綜合征。近日,山東省立三院血管外科成功救治1例閉塞血管長度極為罕見的布加綜合征患者,困擾其20余年的“老爛腿”癥狀得以改善。
女子染怪病20余年
手術失敗求醫無果
來自臨沂的李阿姨今年60歲,大約在20多年前,腹部和腿上的血管就開始變得很粗、很明顯,后來血管還凸出了皮膚表面,就像爬了幾根蚯蚓一樣,腿上的皮膚也變深、變黑了。
由于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也就沒放在心上。但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李阿姨經常感覺兩條小腿奇癢難忍,同時伴有肚子飽脹、沒有食欲。眼見肚子越來越大,體力越來越差,李阿姨這才在家人陪同下到當地醫院檢查。經過檢查診斷,她被確診了一種較為罕見的疾病——布加綜合征。
由于李阿姨的病史已有20余年,存在肝功能異常和腹水的情況,且引起了下肢靜脈高壓性表現,盡快開通阻塞的肝靜脈與下腔靜脈是當務之急。遺憾的是,當地醫院醫務人員采用介入手術,反復嘗試了幾個小時,始終未能開通血管。當聽聞介入方式不成功,還需要再進行開腹手術,且存在極大風險,李阿姨一家一時難以接受。
微創介入手術成功打通
堵塞20余年的病變血管
不甘心接受這樣的結果,李阿姨一家開始四處咨詢,最終他們了解到山東省立三院血管外科對靜脈性疾病診斷治療水平先進,在患者群體中享有盛譽,便急忙從外地趕來求診。
在血管外科段友良主任的門診,當李阿姨一家聽聞可以再次嘗試介入治療,并且科室團隊之前已有眾多成功治療案例時,他們再次燃起了與病魔抗爭的勇氣。
入院后,血管外科團隊為其完善一系列針對性檢查,科主任段友良、副主任盧軍峰與醫療團隊進行了充分的術前分析,設計精密手術方案。
術中,段友良團隊精細操作,通過造影發現,患者的病情遠比預計的要嚴重。下腔靜脈從肝段至右心房完全閉塞,長度接近5cm(絕大多數布加綜合征閉塞的血管長度在1cm以內,超過3cm的極為罕見),這對術者的技術和膽量又提出了極大挑戰。
術中影像
精感石沒羽,豈云憚險艱。面對復雜的病情,段友良團隊迎難而上,密切配合、反復嘗試,最終憑借豐富的手術經驗,成功將手術的導絲穿過閉塞段血管。當導絲軌道成功建立的那一刻,手術團隊倍感振奮,這是保障手術成功最關鍵的一步。在導絲軌道建立后,手術團隊隨之對血管進行了球囊擴張,并成功置入支架。
術中影像
整個手術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好在有驚無險。閉塞的血管終于再次開通,手術取得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術后,經過精心護理,李阿姨恢復良好,腹水明顯減少,下肢靜脈曲張也逐漸消退,食欲明顯好轉。復查相關化驗指標均較術前明顯好轉,并于近日康復出院。
段友良主任介紹,我國布加綜合征患者以下腔靜脈阻塞型居多。國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北部為高發區。近年來,隨著對該病認識水平的提高與影像醫學的進步,其初診率有明顯改善。但因各地發病率不同,各家醫院對該病診治水平參差不齊,目前遠未達到規范化、個體化治療。此前,對該病多采用內科保守治療或外科開腹手術治療,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心臟停搏、體外循環下進行,手術出血多,風險大,術后恢復慢,而且費用較高。
作為公認的規模擴大最快、技術突破發展最快、理論更新最快的新興學科之一,山東省立三院血管外科技術扎實,不斷開拓進取、發展壯大,在質量控制、學科建設、學術發展、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下一步,科室將不斷推動診療技術的規范化發展,造福更多血管疾病患者。